NeuTracer 教程
主页
  • 背景介绍
  • 项目架构
  • 数据收集
  • 服务端
  • 异常检测
项目测试
主页
  • 背景介绍
  • 项目架构
  • 数据收集
  • 服务端
  • 异常检测
项目测试
  • 详细介绍

    • 背景介绍
    • 项目架构
    • 数据收集
    • 服务端
    • 异常检测

背景介绍

随着人工智能(AI)和机器学习(ML)技术的迅猛发展,AI模型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。过去15年间,大型语言模型训练所用的数据量年均增长高达260%,而模型训练的计算量更是以每年360%的速度飙涨。同时,新的AI模型发布数量呈现指数级攀升,年增幅达167%, (来源:AI report)。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,虽然带来了AI能力的巨大飞跃,但也催生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。

高昂的训练成本与潜在风险是当前AI/ML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。以大型语言模型为例,即使像DeepSeek这样通过优化降低了训练成本的案例,其费用依然高昂。这类模型需要数千万美元的投入,动用数千张GPU卡,训练周期长达数月之久。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,例如模型收敛失败、硬件故障或数据质量问题,不仅会导致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,还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计算资源。

当前AI/ML工作负载的可观测性痛点也日益突出。复杂的AI/ML系统涉及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多层交互,且普遍存在硬件异构化的特点,如GPU、TPU、FPGA的混合部署,这使得性能监控变得异常复杂。传统的GPU监控工具,例如NVIDIA Nsight系列,虽然功能强大,但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会带来巨大的开销,严重影响模型运行性能。此外,为了监控和调试,开发者往往需要对模型代码进行侵入性修改(插桩),这不仅可能影响模型的实际性能,而且在多语言(如Python、C++、CUDA)环境下,插桩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,极大地增加了开发和维护的难度。

在实际的AI/ML工作负载中,错误来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。从错误位置分布来看,用户代码错误和框架相关错误各占32%,成为最主要的两大错误源;硬件/驱动问题和算子问题各占12%;编译器问题占8%,其他问题占4%。从根本原因类型分析,边界情况处理不当成为最突出的问题,占比达到25%,其次是超参数选择不当占22%,硬件/驱动问题占15%,并发问题占12%。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,AI/ML系统的错误不仅来源广泛,而且涉及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技术栈,传统的单点监控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AI/ML系统的可观测性需求。

错误来源

Next
项目架构